新闻动态
从前人的十二副联作谈对联的“平衡”
图片
图片
时习之(俞劭华)
图片
在实际创作对联时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并以创作出相对最佳的作品为目标而加以协调平衡是一项完全必要的工作。这项工作贯串于对联创作的全过程。那么无论在构思过程中还是在完成初稿后的修改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通过综合平衡来提高对联作品的总体水平呢?下面提出几条基本的注意要点。
一是必须认识到任何对对联某一方面的改动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可能引起对联其他方面的不相适应。比如改用一个典故会更加切题,但是可能会产生对仗方面的困难;又如换一个字或词会更好地表现主题,但是可能需要调整所在句子及其对句的平仄安排。因此需要从全联的角度全面地、综合地考察这种改动,权衡利弊,决定取舍,必要时对有关的部分作出相应的改动以解决其不适应之处。
二是原则上不能改变立意,除非确实产生了更好的立意。立意是作品的灵魂,早在创作之初就已经确定。因此如果由于具体创作过程中遇到某些技术性困难而轻易地改变立意,是很危险的。
三是原则上不能突破对联基本规则的底线。任何文体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动辄就以“律不害意”、“大意不工”作为自己的借口是不利于创作水平的提高的。当然,如果确实有了极好的联句(特别是长联时)。那么个别地方的失对、出律或者不规则重字等也不是一定不能接受的。曹雪芹借《红楼梦》里林黛玉论作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是不要奢望写出在每一方面都达到极高水平的对联,应该明白对联其实是平衡的产物。在你追求某一方面的精彩的时候,往往是以牺牲另一方面作为代价的。各方面都极为精彩的对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在一个或两、三个方面相当精彩,而在其他方面则相对平淡但是也都合格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是可以实实在在地追求到的佳作。
五是综合平衡的过程不单是一个权衡利弊,决定取舍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改进,把平衡点尽力推向高水平的过程。在创作对联时,为了表达某种创作意图而选取诗文典故也好,选取词语句式也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常常能为你提供多种选择,从而解决各方面互相制约的种种难题。
六是平衡是用来打破的。在确有必要的时候,即为了某一方面的精彩而置另一方面的基本要求于不顾可以得到总体水平更高的对联时,就应该而且必须大胆地打破平衡。当然这里需要的是对是否确有必要的判断力和敢不敢打破平衡的魄力。
由于我们很难看到名家高手关于对联创作过程中如何调整,如何修改的叙述,要举出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将用对一些前人的名联佳作的剖析来作为代替。下面就来看一些例子:
徐氏女题杭州岳飞墓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联的立意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出采处是在于上下联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和用物——“青山”和“白铁”——的“有幸”和“无辜”来强烈衬托人的感情。此外对仗相当工整(七个字有五个属于工对),平仄合律,切题也没有问题(用“埋忠骨”切墓,而铸有铁像的墓只有岳飞墓)。用寥寥十四个字而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已经相当难得,如果还想在其他方面再有所提高,只怕弄巧成拙的可能还更大些。
佚名题屈贾二公祠联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这联的立意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歌颂屈贾二公。其出采处则是在不偏不倚地同时歌颂了屈贾二公,而且脉络清楚,上联从“气节”的角度写,下联从“文章”的角度写。此外全联以自对为主的对仗也相当有特色。在切题方面,当然非常切屈贾二公,但是这只是做到了切人,我们从联中看不出这是祠堂,更看不出这个祠堂在哪里。那么有没有必要去增加切地的内容呢?由于要想在不影响现有的已经相当不错的联的前提下增加切地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作增加的尝试显然是明智的,何况当联挂在祠堂里后,这个问题事实上也就不重要了。
佚名题山东臬署联
晏婴齐仁人,一言而溥天下利;
孔子鲁司寇,无讼当为百世师。
这联题司法衙门而推崇“无讼”,立意极好,用典,切地都是其出采处。但是在对仗和平仄(上联)方面,都有所欠缺,然仍不失为佳作。
林则徐自题厅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联的知名度极高,全联借物喻人,比喻恰当,立论正大,对仗工稳,写得极好。唯一的缺憾就是下联的“壁立千仞”二、四位同是仄声。但是“海纳百川”和“壁立千仞”都是成语,且文字又对得极工整,比较之下,这点小缺憾就算不得什么了。
佚名题陈金刚王府门联
王者命自天,谁敢化蛇当道;
英雄居此地,何妨扪虱谭兵。
陈金刚是清代两广地区的一支起义军领袖,所以上联以刘邦斩蛇起义相比,下联希望招来“扪虱谭兵”的王猛式的人才,用典都非常贴切,也极有气势。“天”与“地”,“蛇”与“虱”之对也是极为工整。但“王者命自天”一句则“自”字当平用仄,确实是出律了。
黄照临贺李提督父60寿联
哲嗣飞将军,七二精英,百二锁钥;
寿星柱下史,五千道德,八千春秋。
这联的精彩处是在短短26个字里,纳入了很多内容,《对联话》作者吴恭亨对此的评价是:“书姓,书籍,书寿,书子官,书子官之地,寥寥二十六字,几一扫囊括之,可云才大”。而后两句的自对也相当工整。这联的毛病也很明显,那就是赞颂过度了,这位李老先生再怎么着也是不可能和李耳相提并论的。此外此联虽然切了这么多东西,还是没有切到60岁,但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内容丰富,文字紧凑的联里再增加什么内容,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钟云舫代父60自寿联
自惭一世虚生,不堪刘季万钱贺;
难得六亲共聚,愿作平原十日游。
这联如果换成大白话,其实就是说我这人没什么出息,当不起大家的厚礼。难得大家有机会在一起聚聚,吃好玩好啊。但是到了钟云舫的笔下,两个典故一用,全联就显得文采斐然了。然而全联的亮点也就只在这里,其他方面除了对仗比较讲究之外,就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称道的了,虽然也没有什么毛病。
徐遏园挽徐锡麟联
转眼便复河山,知烈士黄泉,了无遗恨;
此心可质天日,借奸奴白刃,剖示同胞。
这联的亮点在于把徐锡麟在起义失败后被恩铭的亲兵剖腹挖心的惨事说成是“借奸奴白刃,剖示同胞”,可谓是另辟蹊径,道他人所未曾道。而“眼”与“心”之对,“烈士”与“奸奴”之对,“黄”与“白”之对都非常工巧,从而改善了局部联文的对仗不工。
彭玉麟集句题泰山联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上联切作者的湖南人身份,切泰山;下联切山东,切登山的时间。集句联而能如此贴切,而且对仗基本没有问题,平仄也合格,是十分难得的。但是上联的“山”字其实不是原文(原文是“五岳寻仙不辞远”)。那么作者为什么宁愿变动原文也要改这个字呢?推想其原因应该是作者登泰山并不是为了寻仙,而且作者也没有遍游五岳。再者用“五岳寻仙”不能突出泰山,而用“五岳寻山”则能够比较顺理成章地“寻”到这个五岳之首的泰山来。
周嵩尧题南昌滕王阁联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珠帘,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
这联围绕滕王阁而作,上联怀古,下联借题发挥,极有章法,而下联的议论从“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中生发出来,也极有新意。但是后两句的对仗则有些偏宽,下联首句“公”字当仄用平,不免也是小疵。由于联文有不少是化用《滕王阁序》及《滕王阁诗》的,如果希望对得更工整一些,显然也是不容易的。
齐彦槐题苏州沧浪亭联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这是苏州沧浪亭的名联,上联化用欧阳修关于沧浪亭的诗句,下联写先后与沧浪亭有关的诗人苏舜钦和名将韩世忠,切事切人,文字典雅,对仗工稳。唯一稍有遗憾的是“一双白璧”没有出处,只是一个一般的比喻。梁章钜就曾认为此联“可称稳切,而一双白璧究嫌妆点。”但是“一双白璧”对“四万青钱”却极为工整,如何去找既能如此工整又有出处的文字,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汤化龙挽蔡锷联
无友无敌,无新无旧,异口罔间言,名满天下,谤即随之,此例遂为先生所破;
斯时斯世,斯人斯才,赍志以终古,我瞻四方,魂兮归些,英灵莫挟大地俱沉。
上联选取的角度非常好,前三句说出一个事实,后三句提高到“此例遂为先生所破”的高度,极大地赞扬了蔡锷的伟大人格。相比之下,下联就显得弱略了一些,至于对仗方面的一些欠工整之处,句中平仄的一些同声相对,在这样一副大气磅礴的联中,倒是不太重要了。
通过对这十二副前人佳作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些久负盛名的佳作,也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非常精彩的程度的,它们也只是在一个或者几个方面达到了非常精彩的程度而已。这个事实相信对于各位理解前面的内容是有帮助的。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日航万米急降乘客发声:无人对接
下一篇:没有了